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骨折外伤和术后可能影响患者康复的重要问题,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发生风险方面的研究很多,大多是关于下肢大关节(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和髋部骨折术后的文献[1-11]。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髋臼四边体骨折的最优内固定方式。 方法 采用半骨盆标本制作髋臼四边体骨折模型12具,按内固定方式随机分成3组,A组:骨盆缘下重建接骨板,B组:骨盆缘下锁定重建接骨板,C组:前柱重建接骨板结合方形区螺钉。将柳叶状压敏片贴于股骨头上,通过垂直加载依次测量生理体重600 N下完整髋臼I组(未制作骨折线)和A、B、C 3组的臼顶接触特性,及连续分级负载下A、B、C 3组的水平位移和纵向位移。 结果 生理体重600 N下3组内固定的髋臼负重区接触特性未能恢复至正常,负重面积、平均应力、峰值应力及分级载荷下水平位移和纵向位移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00 N除外),且水平位移和纵向位移都随载荷的增加而增大,而在1800 N时A组纵向位移达到失效标准。 结论 对髋臼四边体骨折予以3种不同内固定,前柱重建接骨板结合方形区螺钉内固定的稳定性及接触特性均优于骨盆缘下接骨板内固定,可以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诊一期腓骨微创桥接固定在踝关节开放粉碎骨折并脱位的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踝关节开放粉碎骨折并胫距关节脱位患者24例,其中男19例、女5例;平均年龄(47.5±8.6)岁(40~65岁)。所有患者均采用急诊一期行踝关节骨折脱位清创缝合内固定治疗术。根据踝关节疗效评定标准Olerud Molander踝关节评分评定踝关节功能。结果 24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26个月[平均(14.5±2.6)个月],所有踝关节骨折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2~5个月(平均愈合时间为3个月)。术后12个月随访无伤口感染、皮肤坏死导致的骨外露、骨折不愈合等病例。仅1例患者外踝处皮肤部分坏死,二期通过伤口换药得以愈合。Olerud Molander踝关节功能评分平均93.5分(85~100分),其中优19例、良5例。结论 急诊一期腓骨微创桥接固定在踝关节开放粉碎骨折并脱位的治疗中,可使踝关节获得良好复位固定,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骨折愈合率高。  相似文献   
4.
背景:锁定重建接骨板已应用于髋臼后壁骨折的治疗,但关于其固定髋臼后壁骨折生物力学稳定性的研究报道甚少。目的:比较锁定重建接骨板、重建接骨板及单纯拉力螺钉固定髋臼后壁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方法:取成人新鲜半骨盆标本18个,制成髋臼后壁骨折模型,随机分成三组。A组用2枚拉力螺钉固定,B组用重建接骨板固定,C组用锁定重建接骨板固定。进行轴向加载实验,测定各组骨折的纵向位移、内固定失效时的载荷及轴向刚度,以比较各内固定方式的稳定性。 结果:在相同载荷下,B组、C组骨折的纵向位移小于A组,B组、C组内固定失效时的载荷及轴向刚度大于A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与C组在纵向位移、内固定失效时的载荷及轴向刚度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锁定重建接骨板与重建接骨板的内固定稳定性优于单纯拉力螺钉内固定,锁定重建接骨板与重建接骨板内的固定稳定性相似,均可用于髋臼后壁骨折的内固定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采用内外联合固定结合Ⅱ期穿支血管蒂皮瓣治疗Gustilo-AndersonⅢB、ⅢC型踝关节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5月至2017年7月采用内外联合固定结合Ⅱ期穿支血管蒂皮瓣治疗20例GustiloAndersonⅢB、ⅢC型踝关节骨折脱位患者,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龄18~58(39.0±9.7)岁;Gustilo-Anderson损伤分型:ⅢB型17例,ⅢC型3例;踝关节骨折AO分型:A型4例,B型7例,C型9例;创面大小4 cm×3 cm~20 cm×9 cm。Ⅱ期穿支皮瓣:胫后动脉穿支蒂皮瓣11例,腓动脉穿支皮瓣5例,前踝上皮瓣1例,胫后动脉穿支皮瓣联合腓动脉穿支皮瓣3例。观察术后伤口愈合、皮瓣成活及骨折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评价临床疗效。结果:20例肢体全部保肢成功,无截肢患者。9例患者出现浅表感染,无深部感染及骨髓炎发生。其中19例皮瓣全部成活。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18(12.0±2.9)个月。皮瓣愈合良好,无窦道及骨外露发生,未出现骨不连。骨折愈合时间4~10(6.6±1.7)个月。术后AOFAS评分为(76.7±16.4)分,其中优4例,良11例,可3例,差2例。结论:内外联合固定结合Ⅱ期穿支血管蒂皮瓣治疗Gustilo-AndersonⅢB、ⅢC型踝关节骨折脱位可有效闭合创面,促进骨折愈合,可最大限度恢复肢体外观及功能。  相似文献   
6.
7.
在临床创伤患者中,骨不连较为常见,随着交通运输业及工业、农业的迅速发展,各种创伤及意外事故的发生率不断上升,骨不连的发生率亦有上升趋势[1]。2001-02-2006-07,在72例骨不连的治疗中,我们有选择性地采用了自体骨髓移植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Pilon骨折内外侧柱损伤程度、损伤机制及运用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治疗愈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04—2012-05采用分步治疗原则经ORIF治疗的40例C型Pilon骨折,依据四柱理论,分为A组(内侧柱损伤为主)和B组(外侧柱损伤为主)。采用Burwell-Charnley和Tornetta评分标准评价骨折即刻复位质量和术后12个月踝关节功能。结果 40例均获得随访12~15个月,平均13.4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0~27周,平均18.05周。就损伤程度而言,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58,P=0.028),但术后即刻Burwell-Charnley复位解剖学评分(χ~2=1.381,P=0.577)、术后12个月Tornetta踝关节功能评分(χ~2=3.315,P=0.3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内侧柱损伤为主的Pilon骨折损伤程度重;Pilon骨折运用分步治疗策略行ORIF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且影响治疗结果的最重要因素是复位的质量,其次是骨折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股骨近端髓内钉(PNF)在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经验。方法:5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PNF内固定治疗(EvansⅠ型9例,Ⅱ型17例,Ⅲ型21例,Ⅳ型11例)。结果:经4~18个月随访,平均8个月。疗效满意。结论:PNF手术操作简单、固定可靠、患者术后恢复好,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